近日,温州龙港女孩高欣怡以701分的高分被清华大学录取,全村都沸腾了,乡亲们为她上街拉横幅,村里还特地为她开祠堂庆祝。
看了这个新闻,我想起多年前全红婵获得奥运金牌,把她的名字写入族谱的事。
全红婵的家族举行了祭祖仪式,族长追认全红婵为第26世孙, 赠予她一块金色的奖牌,在祖宗祠堂拥有家族牌位和匾额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经常看到一些南方人吹嘘自己的祠堂文化,说知道自己的祖先的姓名,祖先基本上都是河南人,某某朝代从河南某县迁徙到此,借此嘲笑北方没有祠堂。
北方之所以没有祠堂,是因为地处平原,在战乱年代动辄“千里无鸡鸣,白骨露于野”,人都没了,哪还有什么祠堂?早就被战火摧毁了。
南方之所以有祠堂是因为多山多水,可以很好地躲避战乱,所以才保留下了祠堂。虽然现在许多祠堂都是改开后新建的,很多祠堂在十年浩劫时期都被拆了或者占用了。
从全红婵和高欣怡两位南方女孩身上,我觉得南方的祠堂文化并不是特别值得肯定。
首先,这些祠堂文化依然保留着许多古代的糟粕,比如重男轻女。
全红婵全村的人只要是个男都可以在祠堂里立个牌位,是他们祖宗的记录在册的子孙,而女人则不行。在他们的观念里,女人将来都是泼出去的水,根本就不是一家人。
但全红婵获得了世界跳水冠军,名震全球,全家族长这才破例让全红婵在祠堂内拥有了牌位和匾额,追认她为全家的子孙后代。
如此传统文化!
女人要拼命努力才能和男人享有同等待遇,这不就是封建糟粕中的重男轻女思想吗?
现代社会,宗族还有什么用?
全红婵一个七口人,父母和兄弟姐妹五人。母亲在2017年遭遇车祸后失去劳动能力,整个家庭的收入来源几乎全靠父亲。
因为家庭贫困,全家被纳入低保。当地政府为全红婵的母亲办理了大病救助,每月发放残疾人补助。最后还不是靠国家吗?靠宗族,早饿死了。
全红婵获得金牌后,许多多年没来过的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纷纷前来祝贺,全母感慨:“不知道自己家竟然有这么多亲戚。”
真是笑死了。如此宗族。
再说温州龙港女孩高欣怡。
在古代,只有族人中举、当官了,或者每年祭祖时才会开祠堂,而且女人是不可以进祠堂的。不知道现代女人能不能进祠堂,听说可以了,算是个进步。
这次高同学考上清华,确实可以与古代中举相提并论,她是不是当地的高考状元?就算不是也应该是三甲,恭喜高同学!
不知道高同学会不会因为考上了清华,也可以像全红婵一样被族长追认为第xx世孙,在祖宗祠堂拥有家族牌位和匾额?
如果是这样,那真是双喜临门!
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,人们的生活与古代大不一样了。
在古代农业社会相对封闭,族人基本上都生活在同一个村子里或者附近的相邻的几个村镇。为了生存族人必须团结一致,所以就以宗族血统为纽带联合每一个人,祠堂则是宗族最直接的体现,是族人的精神支柱。
但现在工业化社会人们为了更好生活大量离开家乡去外地求学、做工、经商等等,甚至定居在外地城市,离宗族越来也远了,宗族也随之变成了碎片化原子化。而村子里也基本上只剩下留守儿童和老人了,很少见到青壮年。
很多人只有过年过节才会回去一趟,甚至父母去世之后基本上不回去了。
宗族观念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稀薄了,而那些宗族观念强的地区非常保守落后。
同为广东,宗族观念强烈的潮汕地区是非常落后的地区,而宗族观念几乎没有的深圳则是一线大城市。在深圳海纳百川汇集了全国的人才,而潮汕人因为当地落后只能去外地打工。那些去外面打拼的潮州人很多都成了富人,但潮汕却是广东贫穷落后地区,十分讽刺。
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华,更有很多糟粕。
时代的大潮大浪淘沙,一些糟粕早该被淘汰了。
关键词: